從前,有個好萊塢 Once Upon In Hollywood 電影配樂! 香港片名:從前,有個荷李活
電影配樂:《從前,有個好萊塢 Once Upon In Hollywood》
香港片名:從前,有個荷李活 大陸片名:好萊塢往事
筆者這個網誌的主題是『電影配樂之迷』,最主要的內容只是希望透
過一些電影去看看這電影的配樂,所以盡量不張揚該電影劇情的來龍
去脈,以免破壞了『看電影』原來的應有樂趣,就正如很多人在事後
觀看球賽錄影,一但預先告訴他結果,馬上變得索然無味,完全破壞
了興緻。看球賽如是,看電影亦如是;唯獨導演昆汀·塔倫提諾執導
的《從前,有個好萊塢 Once Upon In Hollywood》 卻是例外,筆者
甚至認為,這電影劇情讓本文讀者越清晰越好,因為這電影實在是太
過特別。
導演昆汀·塔倫提諾曾作出了一些有關劇本內容的透露:『我坐在我
的桌子前,面對一張白紙,劇本裡的東西完全不存在,直到我把這張
白紙填滿,才有這個故事。所以我隨時可以回到那一天,回想起這些
曾經根本不存在的東西,是直到我把它們寫在紙上,是用一枝『筆』
,不是用錄音筆或電腦』。《從前,有個好萊塢》導演是他,編劇也
是他,如果按照他自己所說的,就是這電影本來是沒有劇本的,而真
正的劇本是『即興』的。
透露『劇本裡的東西完全不存在』
如果按著劇情的鋪排,在對比昆汀·塔倫提諾的說話,可以看出雖然
沒有預先寫好的劇本,但卻仍是有一個『劇本』基本骨幹的,就是塔
倫提諾所提及的『所以我隨時可以回到那一天』,1969年本來就是美
國一個很重要的年份,當年的 7月20日,阿波羅十一號太空船的登月
艙登陸月球,是美國超越蘇聯象徵性的開始,然而在《從前,有個好
萊塢》沒有重點地提及這事,由於在好萊塢而言,當然是以關乎電影
的世界為先,所以不難理解,1969年有關好萊塢最重要的事,就是8
月9日,曼森家族闖入影星莎朗·蒂在洛杉磯的住家,包括莎朗在內的
五人慘遭殘忍殺害;莎朗已有八個半月身孕。當時他的導演丈夫波蘭
斯基剛巧不在家。這個新聞震驚全球。筆者當年是少年人,亦聽聞這
事件,所以在電影內,當曼森家族的人闖入沙朗所住的豪宅時,筆者
亦悚然而驚,為沙朗擔心,並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去承受將要來臨的驚
嚇,但塔倫提諾更改了歷史,劇情變成了另一個大快人心的結局。
這個被改變了事實的結局,才是電影劇本的序幕,塔倫提諾先要想出
,因為沙朗隔壁的鄰居,住了兩個特別而又普通的人物,一位是薄有
名氣的、算不上大紅大紫的『明星』,另一位是他長年僱用的替身演
員兼私務雜工........適時的出現,避免了一個悲劇慘案的發生....
然後,再向前堆砌出這個『明星』的日常工作,與及他的近況和處境
......塔倫提諾的白紙開始越寫越多,凡是當年新聞內跟沙朗案件有
關的人物當然亦會躍然於紙上,例如曾經被懷疑參與命案的李小龍(
後來證實他是清白的),沙朗一位熟悉的朋友 - 影壇巨星史提夫·
麥昆 Steve McQueen,當然亦包括了曾與沙朗演出的老牌名星 狄恩·
馬丁 Dean Martin,然後,當然亦加入當時的潮流文化,當時最受歡
迎的電視劇......各戲院大門場景的上映宣傳反映出當時的電影名稱
........與及當年的流行曲等等,於是凡此種種,終於填滿了塔倫提
諾手上的那一張白紙。
在前面的片段:導演昆汀·塔倫提諾的訪問
透露『劇本裡的東西完全不存在』
裡面亦記錄了導演昆汀·塔倫提諾的另外一段訪問說話:
『在我的電影裡,我追求的是滿滿不同的情緒,有時候是會互相衝突
的有一部份我試著在做的是,我在玩弄掌控觀眾的情緒,我覺得我的
工作就像是個樂團指揮,我的觀眾就是我的樂團,所以我拍的電影不
是讓人被動的坐在那裡,目光呆滯地盯著銀幕,我要他們回應,我要
讓觀眾真的有反應,不僅是盯著看,例如劇情讓他們在笑,笑,一直
在笑,然後我突然提出『不要笑』,他們因劇情的劇變而不再笑,然
後,我又讓繃緊的劇情又突然輕鬆幽默,要觀眾笑,他們馬上又笑。
當導演能做到這樣,我發覺自己也變成一個觀眾,如果真有一個導演
做到這一點,那就代表觀眾在戲院裡很享受,這就是我進戲院的理由』。
其實塔倫提諾這一段說話是有範圍的,並且還局限於『美國觀眾』,
又或者是對昔日美國影視文化較為認識的人,才可以隨著他的指揮捧
起舞,這就是『明星效應』或『懷舊集體回憶』,所謂的『明星』,
就必須是你所熟悉的,舉一個例子大家便可以明白,無論港、澳、台
的人,都必然熟悉有一號人物,只要有一個黑面的人、額上有半彎的
明月,坐在案頭上舉起手上的拍板,口上唸唸有詞『開...龍...頭..
..鍘』,這就是我們大部份人的或孩童、或年青時的記憶,那人就是
金超群,演活了包青天的演員,他的出現會引起我們的情緒,但旁邊
的美國人、英國人就會毫無反應。同樣地,今日的港、澳、台年青人
觀看《從前,有個好萊塢 Once Upon In Hollywood》 這電影,覺得
一頭霧水,並不是他的水平低,而是受制於『明星效應』的現實反應
,這才是正常。年青人完全不認識史提夫麥昆,不認識狄恩馬丁(港
譯甸馬田),更加不認識象徵式不具名、隱藏的克林伊斯威特(港譯
奇連伊士活)- 那位荒漠大鏢客(港譯獨行俠連環奪命鎗),在劇中
決鬥時一口氣用左輪手鎗擊殺了五個鎗手,現代的年青人怎會知道那
是西部電影的經典鏡頭,甚至寫入電影史冊?
今天可做的事情實在太多,亦有太多新的電影未曾觀看,怎會花時間
看舊電影,塔倫提諾讓我們坐在戲院內,無處可逃,於是有意無意去
牽動觀眾的懷舊記憶,我們不單立刻知道這是在演那一個人物,他還
指揮我們回想『那段時光』,電影劇中的波蘭導演羅曼波蘭斯基不但
讓人們想起他的《天師捉妖》(The Fearless Vampire Killers),
《失嬰記》(Rosemary's Baby) 這些傑作,更叫人憶起了那個輝煌
的全球電影時代,英國有007 諜報員,法國有尚-皮耶·梅爾維爾,他
執導的電影,讓世人見識了上一個世紀全球最英俊的男人 - 亞蘭·德
倫飾演冷俊殺手的形象,意大利塞吉歐·李昂尼,執導的西部電影,
包括了前面提及過的《荒漠大鏢客(港譯獨行俠連環奪命鎗)》,其
經典場景列人電影史冊,日本的黑澤明,美國的史丹利·庫柏力克,
意大利導演費德里柯·費里尼.....那個時代,有關電影可堆砌的內容
實在太多太多。難怪塔倫提諾這麼有信心,叫觀眾『笑』,觀眾便『
笑』,叫觀眾『停止笑』,接著的劇情,可怕的事要發生嗎?
對於電影《從前,有個好萊塢 Once Upon In Hollywood》,我們或
多或少,都是因為『明星效應』而進場的,因為兩位『星級』演員,
就是李奧納多·狄卡皮歐和布萊德·彼特,他們的演技令人無話可說,
再加上一位艾爾·帕西諾這位超級影帝,他於《從前,有個好萊塢》
所描述的同一年,即1969 年出道,這些人不是在演戲,他們只是跟
往常一樣,到片場拍戲,就好像飾演自己,因為李奧納多·狄卡皮歐
飾演演員,布萊德·彼特飾演特技演員,都稱作演員。
一貫地,昆汀·塔倫提諾的電影是沒有配樂師的,因為他一向都採用
現成的流行曲去配入劇情內,電影《從前,有個好萊塢 Once Upon
In Hollywood》的 Soundtrack 正式的發行內容有三十多首歌曲,然
而真正用上的應該超過51首,由於電影劇情中有頗多的電視片集畫面
,很多都沒有放在正式的 Soundtrack 內,1969年塔倫提諾只有六歲
,很多當時電視片集、流行曲、越戰、嬉皮文化等等,想當然塔倫提
諾的耳聞目見都是薄弱的,更多的實際內容都是通過搜集資料得來的
,雖然流行曲可以延續較長的時日,透過電台廣播而有所印象,但顯
然地,塔倫提諾在『聽歌』這個層面上,都有他的個人所長,有些歌
曲亦真的具有當時的代表性,況且歌曲的內容還包含了其他電影歌曲
,電視片集的片頭歌等等,可以看得出塔倫提諾在應用這些現成材料
上,亦有其天份。
在配樂方面,筆者只抽出幾首可以代表不同場景的歌曲,有些是被公
認的經典流行曲,有些是熟悉的電視片集片頭音樂,另外則是將場景
配合得宜的樂曲,來自其他的電影配樂。
經典的流行曲,有
1. 《California Dreamin'》
2. 《The Circle Game》
3. 《 Mrs. Robinson》
來自其他的電影配樂
4. 《Cooler》
5. 《Victorville Blues》
6. 《The Man Called Apocalypse Joe》
來自美國本土電視片集
7. 《F.B.I》
8. 《Mannix》
1. 《California Dreamin'》
美國民謠搖滾樂隊The Mamas & the Papas 1965年的作品
1966年6月被美國唱片業協會認證為金唱片
並在2001年被收錄於格萊美名人堂
《從前,有個好萊塢》用上著名民歌手José Feliciano 的版本
2. 《The Circle Game》
加拿大歌手 Joni Mitchell 1966 年的作品
1967年加拿大民謠夫婦組合 Ian & Sylvia 率先發佈
隨後不久Buffy Sainte-Marie 亦發佈了她的專輯
Buffy Sainte-Marie是加拿大裔美國人,有印第安血統
她的歌聲更具藝術氛圍
《從前,有個好萊塢》採用她的版本
3. 《 Mrs. Robinson》
來自一齣頗具爭議的1967年電影『畢業生』其中一首主題曲
該片是影星德斯汀霍夫曼進軍影壇嶄露頭角的重要電影
而歌曲由 Simon & Garfunkel創作
Simon &
Garfunkel是六十年代最流行的樂團之一
被視為當代社會變革的反文化偶像
該歌曲1968年打入了流行曲流行榜榜首
那年代的人大多認識『畢業生』此電影
4. 《Cooler》
第二次世界大戰於1945年結束
其後二十多年有關的電影湧現好萊塢
『The Great Escape第三集中營(香港片名:龍虎榜)』
是其中一齣經典戰爭電影
Elmer Bernstein 是當代戰爭電影配樂巨人
人們都熟悉他所創作的電影主題曲
The Great Escape 由史提夫麥昆主演
《從前,有個好萊塢》採用了這齣電影的主題配樂
5. 《Victorville Blues》
Harley Hatcher 製作人、作曲家、音樂家和音響工程師
1971年為電影『The Hard Ride』配樂,
電影以機車手縱橫西部公路上的恩怨情仇
內容並不突出
但以電吉他的音色去突顯美國西部的廣裘景色
卻予人印象深刻
6. 《The Man Called Apocalypse Joe》
1971年意大利電影『UN UOMO CHIAMATO APOCALISSE JOE』
有趣的是內容根本就是美國西部電影
其實當時意大利的電影製作成本具有很大的競爭力
所以成功地搶去了很多西部片的生意
意大利導演及配樂師更是人材輩出
塞吉歐·李昂尼 Sergio Leone 連續執導三部「鏢客系列」電影
配樂巨人 Ennio Morricone 的樂曲使電影如虎添翼
演員克林伊斯威特亦因此而晉升巨星之列
另一位配樂師 Bruno Nicolai 被稱為Ennio Morricone 的右手
因為他倆常常合作無間,互為影響
《The Man Called Apocalypse Joe》電影由Bruno Nicolai配樂
經典的意大利西部片配樂風格展現無遺
7. 《F.B.I》
七十年代電視片集盛行
F.B.I 深受歡迎
香港電視英文明珠台亦購入此影集每週放送
中文翡翠台亦用廣東話配音播放
名為『聯邦密探隊』
8. 《Mannix》
亦是七十年代的電視片集
中文翡翠台的片名為『萬能神探』
在今天來看,此片集最特別之處是由 Lalo Schifrin 配樂
Lalo Schifrin 當年曾為很多特工題材影集配樂
其中一齣就是 Mission Impossible
此影集本來是1969年的作品
27年後今天的影壇巨星Tom Cruise 有份製作電影版,
並擔任主角
沿用1969年該影集的原裝配樂
因此配樂師 Lalo Schifrin 的名字再次火紅起來
Original Mission
Impossible intro - 1969
平心而論,如果對電影劇情內容先較為理解,《從前,有個好萊塢
Once Upon In Hollywood》 應該算是不錯的電影,因為所有演員都
有精湛的演技,正如導演所希冀的,這些演員只是作一些平日慣常的
工作,並了解到一些前輩的辛酸。無論是劇情,無論是配樂,只是讓
人有機會去看到片場裡真實的一面,亦透過一些內容、配樂、畫面、
聲音、味道,去讓人重溫那些美好的日子,讓觀眾在戲院裡很歡樂、
很享受。劇情裡惟一與當時電影環境不符的地方,就是那時全球未有
『一體化』這樣的架構,但都有一個共識,就是無論銀幕、電視畫面
、報章等,都不能出現人的屍體,內臟或殘肢,有聲部份都不能出現
粗言穢語,甚至連『Make Love』 這樣的字眼都要迴避,因此那年代
的歌曲,才會出現《Make It With You》《Do That To Me One More Time》
這樣的歌名,然而,意大利 1962 年的記錄片電影『Mondo Cane』已
經埋下了打破這一切規限的種子,時易世易,最後電影分級制的出現
,令電影製作可以肆無忌憚地任意發揮。《從前,有個好萊塢 Once
Upon In Hollywood》 的劇情內容亦有打破了這些規限的痕跡。
當年公映『Mondo Cane』的時候,在全球各地都造成轟動
香港片名為『殘酷世界』
Mondo Cane Trailer
留言
張貼留言